武強縣周窩鎮舊城村一角。(資料圖片)


2003年10月11日,一場罕見的冷風驟雨,已經持續了一天一夜。這天上午,在年畫之鄉武強縣周窩鎮舊城村年畫世家賈振邦家老宅里,一場年畫古版的搶救活動正在冒雨緊張地進行著。在馮驥才、張春峰等民間文藝專家們小心翼翼地發掘下,從賈家老屋頂上搶救出159塊祖傳畫版,其中有民間國寶級文物13塊。這個奇跡震動了中國民間藝術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鳳凰電視臺等48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到現場采訪報道。圍繞這次非同尋常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活動,親自指揮搶救活動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出版了一本專著《武強秘藏古版發掘記》,中央電視臺還在《東方時空》中做了一期專題節目《老屋的秘密》。


舊城村,是個160多戶、610口人的村莊。村雖小,但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它和許多縣的“舊城”一樣,在民間蘊藏著一個個閃光的故事。


“舊城”遺址,就在現在舊城村附近。史志記載,城池東西1000米,南北700米。原是武邑郡的治所,它筑建于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武邑郡在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銷后,武強縣便把治所遷入。于是,歷史上的“舊城”便成為了武強縣的縣城所在地,直到五代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在其4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不僅一直是武強縣的治所,而且在南北朝、隋代、唐代期間一直是武強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在公元954年的一場特大洪水中,這個縣城被淹沒、沖毀,導致武強縣在正式立縣后的第一次縣城搬遷。五代周顯德二年(955年),由上轄武強縣的冀州刺史張輝主持,在地勢較高的現街關鎮筑建新縣城,武強遂把治所遷入。


武強縣把治所遷走之后,1200多年來,先后有賈姓、王姓、劉姓居住,稱之為舊城村,是武強縣最古老的村莊之一。由于它曾是縣城所在地,村莊內民風淳樸、崇尚文明禮儀又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武強木版年畫生產一直是武強縣的一大亮點。據不完全統計,到清末民初,該村從事武強年畫的畫業作坊仍有王廷瑞、賈丙戌、賈清波、賈藍會、賈董杰、賈勛臣、賈興邦、賈五群、王二鳳、王學謙、張通、賈三柱等12家之多,并有“慶和興畫店”“德興畫店”等老字號。每家從業人員10人以上,當時的年畫產量約占全縣產量的二十分之一。而且,該村在陜西的西安、鳳翔、神木,山西的榆次、盂縣及河北省的邢臺、邯鄲、保定等地設有年畫批發莊或分號。其中,賈振邦祖上有記載的可上溯六代都是從事年畫業(再往前無考),清代嘉慶年間在本村和縣城南關設有作坊和銀號,最興盛的時期是道光、咸豐年間,年產量曾達200萬張以上。從這可以看出“舊城”老縣城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厚。


另外,舊城村作為武強縣的老縣城,還在民間和《武強縣志》《深州風土記》等史志中留下了許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傳說縣城的淹沒不是洪水暴發,而是一個“變成龍”的白蛇“擔生”所為。在城東南武強界,縣民崔和在途中見一小蛇,疑其有靈異,遂拾回家中飼養,并起名為“擔生”。小蛇長大后,經常咬人,成為鄉民的災患??h衙知道后,把崔和逮捕入獄。擔生為救主人,化為白龍,騰浪興波入城,把崔和救走,整個縣城被淹沒成了一片湖泊。從此,秀麗的湖水風景,加上離奇的故事傳說,以“郎君異淵”的名字成為明清時代武強縣的“十景”之一。明代詩人曹安留詩云:“故老總相傳,郎君有舊淵。眼前遺跡在,野外古城連。積雨成行潦,當年詫巨川。莫言興廢事,滄海變桑田?!?/p>


作者:劉金英  編輯:李耀榮